前沿讲坛第十八讲:论文白转型与雅俗合璧

11

Body

      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前沿讲坛第十八讲——《论文白转型与雅俗合璧》,于2019年4月12日晚上7点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进行。主讲人徐时仪教授,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导,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史。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,上海辞书学会副会长。《汉语大辞典》主要编纂人和编委、《东亚文献研究》中方主编,韩国中语中文学会海外编委。专著《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》《朱子语类词汇研究》获王力语言学奖,另著有《慧琳音义研究》《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》等。在《中国语文》《文学遗产》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。本场讲座由系主任助理贾智副教授主持。
      由于此前大量的文献工作,徐教授开始关注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,进而研究著成《汉语白话史》。研究中发现,词汇研究是重要环节,古白话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点,而语文辞书、佛经翻译、语录体的文字,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语言材料。

11

      徐教授指出,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呈现出渐变的特点,并且变与不变、继承与创新常态并存。一些用法基本不变,比如“天、地、人、心、大、小、上、下”,体现了汉语传承的稳定性。同时,由于古今南北的时空差异,以及文白雅俗的语体差异,汉语又有不断变化的趋势,《汉语方言大辞典》《汉语方言地图集》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线索。为什么变、怎样变,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,也有不同文化、阶层求雅从俗的价值取向。这一演变既是语言的文白转型,也是文化转型。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:
      其一,文白的融和互补。文白转型,是同一语言内部共时演化与历时传承的系统调整。体现了言语意义和语言意义、口语和书面语的动态演变,也体现了不同文化、阶层使用同一语言所带来的必然趋势。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在已有白话文的基础上,加入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想新名词。从而同时兼容传统文言,又可以反映西方思想及话语方式。汉语书面语选择白话文,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。同时需要注意,文言和白话一脉相承,不能割裂。
      其二,文白异曲同工。文言与白话,是同一语言在发展中的两种表现形态,二者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文言凝练、典雅,拥有其自身的语言魅力。白话显豁、现代,充满生活气息。二者互补共存,不能相互替代。因此要根据不同场合、身份,得体使用文言或白话。
      其三,从俗与趋雅。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,口语会被吸纳到书面语中,书面语也会影响口语。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作用,反映了交际者的社会关系、交际目的、交际态度等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了交际需要,会在交谈时进行语言调节,促成了语言的雅俗合流。

22

      正确认识文言与白话的关系,并得体运用,从而既传承文化又贴近现代、生活。此外,雅俗的相融、互补,还涉及到新生语言的动态发展、海峡两岸语言的演变,以及全球化、数字化所带来的语言传播和文化交流。系统梳理汉语文白演变的规律,需要我们进行扎实的语料调研,以及实学证实。
      提问环节徐教授谈到,学习古汉语时要有时空概念,注意到词汇不同涵义所产生的不同时期。在研究中,可以利用域外文献丰富语言材料,呈现出语言演变的复杂性。在外来语和汉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,语言的取舍是约定俗成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此外,文言、白话同源,是不同阶段的书面语形式。元代是白话文形成的转折点,明代已具规模,并在民间受到推崇。

33

      贾智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,指出雅俗是汉语演变中的重要问题,同时在文学、文字学中也意义重大,值得我们深入挖掘。同时感谢徐教授精彩的演讲,称今天的演讲深入浅出、用例谨严,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,并借此勉励学子勤奋治学、实现自己的目标。